尊敬的新老客户您好,本公司国庆放假通知如下:2025年10月1日- 10月8日,10月9日正式上班,因放假期间带来的不便,敬请谅解!若情况紧急,可添加段经理微信留言,谢谢配合!
尊敬的新老客户您好,本公司国庆放假通知如下:2025年10月1日- 10月8日,10月9日正式上班,因放假期间带来的不便,敬请谅解!若情况紧急,可添加段经理微信留言,谢谢配合!
二茂铁离子(Fe+)的电子自旋通常伴随着快速自旋-晶格弛豫,需在低温条件下获得ESR信号,与自由电子的g因子(ge)相差较大。根据测试条件及g因子值的大小等可以来判断ESR信号的来源,进而研究二茂铁基化合物电子结构、自旋密度、分子间及分子内相互作用等。
在早期研究工作中,研究者较多地关注二茂铁离子、取代二茂铁离子以及联二茂铁离子的ESR信号。二茂铁络合物兼具-π配位结构,受当时条件限制,所得分子轨道不是非常精确,但揭示了二茂铁的电子结构,将二茂铁离子的ESR信号与各分子结构参数直观联系起来。Prins等人最早成功地用ESR技术研究Fe+,在此之前,有人在78 K温度下进行了尝试,但并没有得到Fe+的信号,因为Fe+的电子组态为2E2g[(a1g)2(e2g)3]波函数中自旋-轨道和轨道角动量算符远偏离于0,T1非常短。在更低的温度下,由于弛豫时间变长,才有可能观察到Fe+的ESR信号。Prins等在20 K条件下观察到了四氟硼酸二茂铁(Fe+·BF4–)和二茂铁三碘化物(Fe+·I3–)在二甲基甲酰胺(DMF)和丙酮中的固溶体的ESR信号;而在20 K与78 K下均可以观察到苯基二茂铁离子(PhFe+)和1,1’-二苯基二茂铁离子(DPFe+)只是78 K下其信号变宽变弱。